國立竹東高中 110 學年度第一次教師甄選筆試試題 科目:高中歷史

說明:本試卷共五大題,各 20 分,合計 100 分。
一、名詞解釋(20%)

1.斥和碑
2.密摺制度
3.新舊文學論戰
4.薩法維帝國

 

 

二、當代世界呈現許多現代與傳統的衝突,請以「西方對現代性的反思」為題,設計一個兩小時的教案,須包含教學目標、提問設計、課程內容及作業形式,並請至少列出兩篇參考文獻。(20 分)
 

 

三、根據新竹縣政府網頁的介紹:「竹東鎮工商薈萃,緊鄰上坪溪與頭前溪,水源堪稱豐沛,亦是交通樞紐地帶,是溪南地區(頭前溪為界)八鄉鎮中首善的重鎮,曾經為臺灣三大鎮之一。竹東早期以製造樟腦聞名,其後石油的鑽探、水泥及玻璃工業的設廠及林場集散場的拓展下,使本鎮的繁榮一日千里。近年來因科學園區將竹東頭重、二重部分地區畫入,更延續了本鎮的生命力,轉型為高科技研發中心。」可知竹東地區的歷史人文發展有很多值得發掘和學習認識的地方,因此請以本校學生出發,設計幾堂(堂數課時不拘,有完整系統即可)以竹東地區為核心的「歷史科探究與實作課程」。(說明:請省略歷史學方法論的介紹,直接針對探究主題、資源運用、活動設計、學生成果產出等面向進行論述)(20 分)
 

 


四、 南洋地區活動的海外華人可用「華」這個分類做為群體的集合名詞,二十世紀初隨著「中華民族」的概念被創造,中國政權對於海外華人的拉攏,以及中國政局的發展,在南洋華人國家民族認同意識的增強下,「中華/中國民族」的認同更被凸顯;不過,過去影響華人群體認同的媒介,諸如血緣、地緣及語言等仍扮演一定的角色,加上中國本身和南洋政經局勢的變化,使得這群南洋海外華人,特別是中國政權致力拉攏的大商人們,對於中國民族主義認同的想像可說有許多不同的內涵,因此,請進一步分析並說明 20 世紀上半葉(1900-1950)在南洋活動具有領導地位的海外華人們認同意識的變化與發展?(20 分)
 

 

五、 歷史教科書是目前絕大部分學生學習歷史的媒介,然而,國內的歷史教學界近幾年卻呼籲,帶領學生進行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要十分小心,例如援引 Avon Crismore 說法即是:「缺乏顯示作者價值判斷的『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以及諸如『可能』、『看起來』等『防範性字眼』,使得學生難以進行批判閱讀……。」此外,目前新課綱強調閱讀素養能力,提及:「強調學生整合知識,將知識應用在個人生活以及工作領域,並培養『高層次的思辨技巧』與『整合性的思考與溝通』,建立解決問題的態度與能力。」因此,請以下列節錄的課文為例,說明如何在歷史的課堂上進行培養閱讀素養能力的教學,並進而定義「歷史閱讀素養能力」,來與其他領域的閱讀素養能力進行區隔。(20 分)

(課文節錄《三民歷史第三冊》頁 83-84)一次大戰之後,德國身為戰敗國,需負擔鉅額賠款,又遭逢經濟大蕭條,失業人口大增,使得以忠黨愛國、效忠領袖為主要信念的法西斯主義,獲得越來越多人的支持。1933 年納粹黨領袖希特勒(1889-1945)成為德國總理,不久他解散其他政黨、控制言論自由,並由國家管制經濟,施行極權統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