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官方公布題目,若有侵犯版權歡迎告知,立即下架

第壹部份:問答題(共 5 題,占60分) 
說明:下列為問答題,計有5題,請依各題題義內容回答,作答時請依順序書寫於答案本上。

1. 請閱讀《台灣日日新報》中〈答客問艋津前後商況〉這篇文章後回答以下問題。
客有問於余者曰艋舺商業之盛二十年前甲於臺北與臺南之府城臺中之鹿港共成鼎峙俗有一府二鹿三艋之稱今則人戶之稠密碼頭之平坦商行之繁盛皆不及大稻埕者其曷以故?予曰曩者舊政府同治年間(即我明治初年)艋舺歡慈市街即有泉郊北郊商行二十餘家其舊街新街直街土治後街布埔街亦皆南北郊商行林立指不勝屈當時勢力之盛如捐建臺北城垣文廟考棚各工程之費捐輸貲金不下十萬頃刻而集捐造大甲溪橋者亦出貲盈萬金光緒已卯年龍山寺慶落成之際泉北郊亦費貲金一萬數千圓自是以後漸一蹶不振閉歇收盤者至今十有六七曩之舟楫往來竹巷尾江瀕街一帶舳艫相接者今則落々晨星矣其所以然者有三一關地勢一關物產一關耗損艋舺三十年前後街仔之鹽崎頭歡慈市之大溪口媽祖宮後之王公宮口各沿河處皆水深五丈至三丈有奇舟舶往來隨意泊宿衫船至巨容積米五千餘石者皆繫碇河邊容與中流自艋舺河漲一小浮洲而內山雨水滂沱之時砂石洪流所下漸塞滿向之可通新庄河者又加梗塞今則竹巷尾大溪口等處沙埔陡漲曾有容舫而粟倉口一帶則又滄海變成桑田水量既淺則行舟阻碍又鐵路之淡水橋曩造於大稻埕之崩隙街則艋津船隻出入尤多未便此艋舺商市之地勢頓失也臺地物產滋殖曩者艋津泉郊商行其運輸出口者以米苧為大宗自設行省以後添兵設吏食指益多而北郡之米粟僅自供給不能運輸出口由是泉商之船空泛出港而利虧財乏矣北商之出口貨以靛藍為大宗當其盛時每年靛價金五十萬圓自茶市盛興種殖者以裁靛之利少不及種茶之利厚於是靛園業務變而為茶圃漸臻廢墜而上海甯波後又多贖廣東菁及在地之小藍而臺菁亦漸貶價今則臺地菁藍無一存而北商之運輸者大有如入寶山空手歸之歎而艋商之放債於各內山菁戶至今被負不償者不下百萬金圓商務之虧莫甚於是此艋舺商況之竭於物產也清政府時以臺灣為海外殖民地優加招徠凡蓬船出入口者不必納海關稅故蓬船雖笨滯薄弱不及汽船之堅固快捷而省卻關稅蓬船尚有利可圖故臺民造蓬船者亦趨之若鶩自明治廿八年台灣歸帝國版圖蓬船汽船一例收納關稅而蓬船之運儎者皆見奪於汽船艋舺前造之蓬船幾如栢舟無用而財一耗明治廿八年艋舺商行被欠債於各外埠如新竹宜蘭鹿港及臺北之大科崁三角湧各卸小賣店者不下金百萬圓驟遇兵燹虧空纍々其償還者十不存一而財又一耗前年艋津之避匪禍遷徙清地大陸地者計有萬人其花費百萬計今則井里言歸而囊槖蕭條又復妓館酒樓所在林立歌舞酣呼終宵達旦是財之耗且不知其終極其餘之賽會酬神揮金如土鼎彝寶玩什來襲自珍者且勿論矣觀此三者則艋津商況之羣其所由來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惟人皆土著無浮浪狂暴之虞世承豐饒有重義輕財之習其民有安土重遷之風其俗有睦婣任卹之誼則猶北郡精華所萃而足為領袖之區者耳客唯而退因挑燈記錄如左。
(1)這篇文章描述的時代大約是何時?可以根據哪些關鍵內容來判定時序關係?(8分)

(2)這篇文章的主旨在說明什麼?敘事者提出了哪些歷史解釋? (8分

(3)這篇若要搭配高中台灣史教學的話,你覺得適合的課程主題會是什麼?(4分

 

2. 近來有本翻譯的全球史著作相當受到矚目,作者論點是「西元一千年是全球化的濫觴,世界第一個重要文化交流與探索的時間點,各種貿易路線在這個時期的世界各地成形,促使商品、技術、宗教、人民離開家鄉,前往他地。而這些連結,則是為日後1500年的歐洲所主導的新世界搭好橋樑。」這樣的說法挑戰了常見的看法:「全球化是始於1500年之後才開始」。以下請論述「全球化是始於1500年之後才開始」的看法,論述時最好舉出實例,有提到作品或史家補充說明更佳。(10分)

3 下表為日治時期台灣人口數與戶數之情況,試分析此等數字背後所呈現的意涵。(10分

image

 

 

4、試繪製簡易圖表,並論述中國魏晉南北朝的分合情形。(10分

 

5、試分析1991年蘇聯解體的原因。(10分

 

第貳部份:簡答題(解釋名詞) (共 8 題,占 40 分)
說明:下列為名詞解釋題,計有8題,每題5分,請說明該詞彙的主要內容與意義,作答時請依順
序書寫於答案本上。

1.《維梅爾的帽子》:

2.史景遷:


3.影視史學:

 

4.哥倫布大交換:


5《富春山居圖》

6、滿洲國

7、中古歐洲黑死病

8、新帝國主義

參考答案

問答題

1.

(1)
A 日本殖民台灣初期。
B 同治年間、明治初年、光緒己卯年、艋舺三十年前、明治二十八年台灣歸帝國版圖、前年艋津之避匪禍。
(2)
A 艋舺沒落被大稻埕給取代的原因。
B 環境變遷、物產、關稅。
(3)
日治初期台北的商業與社會(台灣社會經濟史、日治初期台灣亦可)。

2.

 以往的觀念主要是近代世界的形成主要是在歐洲,大多強調物質文明的影響,之後的新觀念則是舉哥倫布到美洲之
後,開啟的各種物種大交換,促成了新的交流、合流,動物、植物、疾病、人開始有新的互動與連結。

3.

答:此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所進行的第一、二回臨時台灣戶口調查(1905、1915)與第一、二、三回國勢調查(1920、1930、1940)與第一、二回簡易國勢調查(1925、1935)所得之統計數據。

 其一:就台灣總人口數的變化而言,35年間台灣人口從300多萬倍增至600萬,這當中雖包含日本人、外國人、本島人及原住民 等,但大多數仍是以台灣漢人為主。35年間人口總數不斷增加,其背後所呈現的意義包含傳染病的消減、醫藥設施的普及、環境衛生的改善,導致人口預期壽命增加,出生人口大於死亡人口。也因人口組成多是臺灣人,日本或外國人並非移居台灣之大宗,故可證明日治時期自然增加的人口數遠高於社會增加的人口數。

其二:至於就男女性別比率而言,雖然歷年都是男多於女,但仔細檢視性比率,可發現男女性比率持續拉近,初期雖有傳統重男輕女觀念,致男性人口超出女性人口甚多,如1905年的112:100,但往後卻逐年縮減到1940年的103:100,此數據一方面反映台灣重男輕女觀念漸被解消,另方面,也因日治後期戰爭動員關係,致男性人口大為縮減,也是導致後期性比率較為接近之因。

其三:至於在家戶結構部分,以每年總人口數除以戶數,可發現每回人口調查的結果,台灣的每戶人口數多落在5.3-5.9人之間,可知日治時期台灣的家戶結構,雖然大家庭制度仍在,但因年長分家等緣故,仍是以小家庭或折衷家庭為主流。

4.

答:中國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最後併於魏、蜀、吳三股勢力,西元263年魏滅蜀後,司馬炎篡魏建西晉,並於西元280年滅吳,天下再度統一。西晉因行封建釀成「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造成外族入侵,致晉室南遷,史稱「東晉」,至於北方則進入到「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政權之後的各政權因位於南方,故稱「南朝」,至於五胡十六國後的北方政局,則統稱之為「北朝」。
 一、南朝:劉裕篡東晉,改國號為「宋」,後繼諸帝因多昏庸無能,致內爭迭起,最後被權臣蕭道成所篡,改國號為「齊」。南齊後期政局仍是宗室相殘,又被權臣蕭衍所篡,改國號為「梁」。南梁權臣陳霸先代梁稱帝,又改國號為「陳」,建都於建康。
 二、北朝:五胡十六國之混亂局面,最後由鮮卑族「北魏」加以統一,北魏後又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控中原本部,之後朝政被權臣高歡所奪,至其子高洋時篡位,改稱「北齊」,東魏亡。至於西魏原控關隴地區,由將領宇文泰掌權,至其子宇文覺篡位,西魏亡,改稱「北周」。北齊繼位諸帝因荒暴昏狂,最後被北周所滅 。北周大臣隋國公楊堅在西元581年篡位,建立隋朝,並於589年滅南陳,天下終歸於一統

5.

答: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布停止蘇聯,自此蘇聯正式宣告解體。有關蘇聯解體之原因眾多,
大致可分析歸納數點如下:
 一、堅持史達林主義路線的挫敗:蘇聯歷來所奉行的史達林主義,為一高度僵化與中央集權的體制,強調如同戰時體制的軍事、重工業第一的政策,讓整個社會僵化,抑制社會發展活力。

 二、境內民族問題的複雜難解:蘇聯境內民族超過120個,多為沙皇時期因佔領或擴張領地征服而來,在高度俄羅斯化為主的政策中,犧牲境內各民族的語言與自治等權利。蘇聯雖曾協助部分落後地區改善經濟,但因歷史問題的嚴重性和民族關係的複雜性,加以在處理抗爭時的失策,遂使民族問題更加激化。

 三、經濟體制的崩潰:蘇聯歷來堅持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但因為高度的軍事國防花費,致國民經濟遭受重挫,戰後到1980年代末期,民眾生活水平的各項經濟指標均呈現衰退,即便歷來進行多次經濟改革,但多是無疾而終。另自1989年開始,由於改革失利與嚴重的通貨膨脹,蘇聯開始對一般民眾進行緊縮政策,致貨幣出現嚴重貶值、國民購買力嚴重下降,國內物資,尤其是生活用品極度匱乏,當時還出現各種黑市交易的「地下經濟」,然蘇聯政府卻無力控管。

 四、蘇聯共產黨的日益腐敗:蘇聯各級黨政幹部在二戰後逐漸成為特權階級,享有各種既得利益,這些黨政幹部大約有50至70萬人,加上親屬共有300萬人, 約占全國人口的1.5%。這些黨政幹部因中飽私囊,貪污瀆職,也加大民眾對蘇聯政府的怨懟。

 五、車諾比核能事故的影響:1986年4月26日凌晨, 位於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因爆炸而起的高劑量輻射塵埃散發到大氣層中,有超過33萬名的居民被迫撤離,善後費用及其他損失累計超過2,000億美元,造成蘇聯除軍備競賽外的另一項沉重經濟負擔。由於事故發生初期,領導高層秘而不宣,直到東窗事發,被外國知悉,方承認此事,且在爆炸事故發生34個小時後才對民眾採取撤離措施,民眾對於蘇聯政權的信任更是瓦解崩潰。

 六、軍備競賽與西方的推波助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透過軍備競賽與太空計畫,使蘇聯因經濟問題而與已開發國家距離漸形加大;另方面則持續向蘇聯民眾輸出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支持蘇聯境內各種組織推翻威權體制,以加速全球自由化的進程。
 

七、加盟共和國的脫離:自1985年戈巴契夫總書記宣布將部分中央權力下放給各加盟共和國後,部分加盟國也開
始尋求更大自主權力,甚或宣布獨立等,此舉也無疑加速蘇聯政權

 

簡答題

1.《維梅爾的帽子》:卜正民的全球史著作,透過幾張維梅爾這位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的繪畫,描繪出一幅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故事。
 

2.史景遷:西方漢學家中最後說故事的,擅長寫人物,舉凡康熙、雍正、利瑪竇、張岱,在他筆下,都栩栩如生,是敘事史學的代表人物。
 

3.影視史學:最早概念始於海登懷特,台灣則是透過周樑楷教授引進,開始在台灣推廣,有許多高中教師採用影像來教學。
 

4.哥倫布大交換:柯羅斯比在1970年代提出來的新概念,主旨是說哥倫布到美洲之後,開啟了洲之間的新交流,舉凡動物、植物及病菌開始有新的交換。
 

5《富春山居圖》
答:此圖為元朝畫家黃公望(1269-1354)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因畫風秀潤淡
雅,極富變化,被後世讚譽為「畫中之蘭亭」,亦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作乃黃公望依興致添加,反
覆畫成,是以畫作之前後段內容不盡相同。該圖在明末時被文人董其昌收藏,之後輾轉傳到清人吳洪裕手中。
吳洪裕珍愛不已,過世前想將此作燒掉陪葬,但畫丟到火爐時,被姪子吳貞度救出,然畫卷已燒成大小兩段,
小段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今存浙江省博物館,至於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則存於現今台
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內。
 

6、滿洲國
答:1932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為有效控制該地, 遂扶持前清皇室及漢人將領權貴等建立傀儡政權。1932年3月9日,滿洲國在長春成立,以清遜帝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首都設於新京特別市,即今長春市。滿州國的領土範圍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熱河省、內蒙古部份地區。同年9月,滿洲國與日本政府簽訂《日滿議定書》,容許日本駐軍該地,滿州國也直接成為日本的控管地。1934年3月,滿洲國改稱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也改為「康德」。1945年8月,日本敗戰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滿洲國也隨之宣告結束。
 

7、中古歐洲黑死病
答:又稱第二次黑死病,主要發生於歐洲中古時期的1347–1353年間。黑死病主要由鼠疫所造成,當時人們稱此為「大瘟疫」,至 16世紀後,因患者晚期皮膚出血變黑,且因大量死亡所帶來的黑色陰影,方逐漸出現「黑死病」一詞。黑死病一般被認定起源於東亞或中亞地區,中古歐洲因十字軍東征,黑死病也擴及到亞洲及非洲北岸。中古歐洲的黑死病造成數千萬人口的死亡,歐洲總人口數也因而大幅縮減。歐洲多數地區在黑死病降臨後,人口和經濟活動大幅萎縮,然而部分地區並沒有出現人口急遽變化現象,甚至部分地區的農業活動發展還不降反增,可見黑死病在歐洲各地的影響不一。
 

8、新帝國主義
答:泛指歐美列強自十九世紀開始,因工業化需求,為加速各國經濟發展,獲取更多原料、就業機會及銷售市場,乃向停留在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的亞洲、非洲等落後地區,進行原物料的爭奪與殖民地的控制。因此次的擴張主要是以資
本和商業行為驅動,甚至是領土佔領之企圖,與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初的舊帝國主義時代,為擴大貿易額度向外尋找通商口岸與轉口港灣等自然地理資源有所差別,故稱此之為新帝國主義。另方面,因社會達爾文主義於此時提供理論
基礎,謂強國有義務教導次等種族之各種文明開化事物,此等言說無疑也讓歐美列強找到侵佔亞洲、非洲等國的藉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甘 的頭像
    阿甘

    阿甘

    阿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