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官方公布題目,若有侵犯版權歡迎告知,立即下架

壹、選擇題:佔0分(共0題,每題0分)
貳、非選擇題:佔100分(共5題,每題20分)

1. 名詞解釋: 
(1)極端氣候(5分)
(2)人口負利(5分)
(3)對抗性地圖(5分)
(4)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5分)

 

2.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在1988年發表的論文中,揭露在北太平洋的某緯度帶間,有大量的垃圾聚集,形成所謂的「大太平洋垃圾帶」(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而目前除了此垃圾量最多的大太平洋垃圾帶之外,全球還有四個海洋垃圾的匯聚處。請回應下列要求:

(1)繪製一張世界地圖,須包含主要大陸與島嶼、五大海洋垃圾帶,及其他有助於說明垃圾帶成因的資訊。(15分)

(2)利用繪製的世界地圖及圖中資訊,說明海洋垃圾帶的成因。(5分)

 

3. 截至目前全球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西元176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西元1870年)、第三次工業革命(西元1969年),到2015年德國提出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又稱工業4.0),每一次工業革命都為全球產業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
請針對這四次工業革命的意義(5分)、空間擴散(5分)、特色與影響(10分)
三大項目分別加以詳細說明。(共計20分)

 

4. 新課綱實施以後,高中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已成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以社會領域探究活動為例,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在「地理科的探究活動」中產出學習歷程檔案,使其具有獨特性(12分)與真實性(8分)?請以指導過的經驗舉例說明之。
(共計20分)
名詞解釋:
(1)獨特性:依據2022年教育部出版「作伙學檔: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書中,
學習歷程檔案不是資料的堆砌,應該把重點放到自己身上,如依據自己的興趣
和關懷挑選作品的主題;具體陳述自己的想法,像多面向思考、不同於他人的
觀點、對自己產生的改變;自主延伸學習的內容放在作品裡面,除了學生在老
師的課堂要求,或是課本原本就有的學習內容外,還多做了哪些努力。

(2)真實性:依據2022年教育部出版「作伙學檔: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書中,
說明這份作品有哪些是學生自己做的,如果能夠清楚交待脈絡及過程、在團
體報告中說明自己的貢獻、確實引用資料,都能顯現出作品的真實性。

 

5. 圖1~圖4為四張不同時期的臺北盆地地圖(只列印出其中部分區域),依序為:日治臺灣堡圖(西元1904年)、美軍繪製臺灣城市地圖(西元1945)、臺北市圖(西元1958年)、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西元2001年)。請利用這四份臺北盆地的地圖資料,作為課程發展之主軸,設計4小時的課程與教學活動。(20分)

說明1:需說明本教學活動適用於地理部定必修或地理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的哪一個單元。

說明2:可參考下表或自行製作表格回答問題

地理科______課程教案設計表格

單元名稱 ............................ (表格可自行延長)
單元核心問題  
單元學習重點  
單元學習目標  

 

單元學習活動設計

學習目標/內容 學習活動 時間 (分鐘) 評量 方式
  (表格可自行延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甘 的頭像
    阿甘

    阿甘

    阿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